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政策助残
《南通州残疾人与慈善手册》:残疾人心理健康篇、残疾人康复服务篇

【信息时间:2023-07-25 阅读次数: 】 【打印】【关闭

《南通州残疾人与慈善手册》:残疾人心理健康篇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七个方面: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标准可以概括为10条:①充分的安全感。②充分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有适当的评估。③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④与现实的环境保持接触。⑤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⑥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⑦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⑧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⑨在不违背社会规定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求做恰当的满足。⑩在身体安全的前提下,较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也可以简化为6条:①勇于正视残疾现实,能接纳自己。②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③有自强自立的信心。④具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⑤能制定可行性目标。⑥能主动参与社会生活。

 

心理健康与残疾人获得幸福生活的关系是什么?

对残疾人来说,心理健康比身体健康更为重要,因为生理上的缺陷导致能力的限制,社会活动范围的狭隘以及社会关注度的缺失,不少残疾人心理上处于“自卑状态”,主要表现为:缺少朋友,具有孤独感,注意力过度集中,对别人的评价极为敏感。经常认为自己很多余,情绪不太稳定,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残疾人主观幸福感。因此残疾人的幸福生活,需要健康的心理来营造。心理健康的残疾人都是有自信、乐观、人际和谐等特点,残疾人获得幸福关键是要做到:自信是残疾人获得幸福生活的基石;乐观是残疾人获得幸福生活的源泉;人际和谐是残疾人获得幸福生活的支柱。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是什么?

1.自卑和孤独。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使他们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遇到诸多困难,得不到足够的支持和帮助,有时甚至遇到嫌弃和歧视,因此产生自卑心理,表现为孤僻,不合群。随着年龄的增长,孤独感或许会增强。

2.敏感多疑,自尊心强。残疾状态会导致残疾人注意力过度集中,过度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对别人的评价极为敏感。认为别人对自己常有贬低之意,或许无意的称呼都会引起他们的反感。

3.有一定的抱怨心理。抱怨父母和家人,抱怨命运的不公,对自身的残疾产生抱怨和自责。

4.情绪不稳定但富有同情心。残疾人对外界的情绪反应强烈,容易与别人发生冲突。而残疾人对残疾人有特别深厚的同情心。容易产生同理心。

5.自立自强,不言放弃。残疾人群体由于自身的经历,抗挫能力较强,面对逆境,有着较强的心理承受力。

6.感性和理性兼顾。对待生活和学习,大多数能从自身的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案。

7.充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渴求现阶段的突破。残疾人希望得到机会,提升自我价值,得到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满足。

 

引起残疾人心理问题的原因有哪些?

1.来自家庭的压力。由于残疾人普遍缺乏经济自主权和独立生活能力,为了照顾残疾人,家庭成员在学业、工作、婚姻上可能要做出一定的牺牲,这会给残疾人带来心理负担。同时,残疾人对家庭成员又有很大程度的依赖并具有持久性。

2.来自社会的压力。社会上许多人认为“残疾人是不幸的,值得同情的”,给予盲目的“怜悯”,过度的保护,却忽视了残疾人的自尊,反而让残疾人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不可否认,社会上有些人存在对残疾人的歧视和漠视。甚至把残疾人当做社会的“累赘”“包袱”。这是残疾人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暴躁和抑郁同样源于不被重视和理解。社会上还有许多客观因素,阻碍残疾人的社会交往,如拥挤的公共交通,忽视残疾人特殊需要的盲道和其他公共设施建设,使得很多残疾人对社会望而生畏,活动范围大大缩小。

3.来自自身的压力。残疾人往往需要比健全人更多地集中精力和付出代价,才能获得某些成功。他们经常处于自顾不暇的境地,很难有精力和情绪去留心外面的世界。这种状况使相当多的残疾青少年缺乏社会群体意识和社会交往合作能力,从而进一步导致孤僻性格的形成。

 

残疾人如何对自我心理进行调适?

1.不埋怨,接受现实。残疾是人生中的一个缺憾,但也要认识到古今中外都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残疾人,而且每个人的人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如果能坦然自若地去接受和面对,往往可以克服自身的缺陷,活出另一片天地。

2.不放大,正确客观地评估自己。残疾不等于残废。躯体残疾者的思想能力和其他身体功能可以是完好无损的。如盲人虽然看不见,但可以耳代目,创造了很多音乐方面的奇迹,比如二胡演奏家阿炳等;以触代目,比如孟强等很多盲人按摩师都在专业方面很有作为。

3.不过度依赖。虽然社会给予关爱,家人给予照顾,但残疾人在可能的情况下,还要学会独立,学习一技之长,不过分享受呵护,也不要过多地自卑退缩,尽可能过不卑不亢的正常生活。

 

家庭成员如何帮助残疾人形成健康的心理?

1.正视现实。既不能把他们当成包袱,流露出伤悲、忧郁的情绪,也不能过分保护,甚至溺爱,该说还是得说。要坦诚告诉残疾子女,残疾不是丑陋,不是自己的过错,不要怕别人嘲笑。要努力面对,不能逃避。只有父母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把积极的情绪和心态传递给孩子,让子女在积极的心态中健康的情绪氛围中成长。

2.要有正确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态度。对残疾子女的教育主要应该是培养有利于孩子身心发展的品质,不要把自己的一些意志强加给他们,这样会无形中给他们增加压力。要对他们进行自尊自信教育,培养坚强、独立的人格。培养兴趣爱好,开发他们的潜能。让孩子在自然愉快的环境中健康成长。要让他们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不要有过分的要求和期望,过分的要求和期望反而让子女产生逆反心理,不利于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此外,对残疾子女的教育,要避免两个误区:一是家长对孩子很宠爱,因为孩子残疾而更加疼爱。让孩子习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对父母产生长期依赖心理,使孩子缺乏主动锻炼自己独立生活能力的意识;二是家长抱着一种“残疾无用”的心态,对他们不理不问,造成与子女的疏远。

3.对孩子点滴进步,都要鼓励表扬。残疾子女只要有一点进步,有一点好的表现,父母都要予以鼓励和表扬。这样孩子不仅对父母产生了依靠感,也对自己更有信心,能更容易克服自卑心理。

4.加强与残疾子女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只有通过与孩子的不断交流和沟通,才能了解并掌握孩子的想法,才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启发诱导,才能使孩子保持健康情绪,学做情绪的主人。

 

学校对残疾人心理健康有哪些影响?

1.老师的影响主要有3点:一是学生乐于接受老师的要求,并能将心中的不悦和困惑告诉老师;二是老师的表扬与批评能深入孩子的思想深处,能引起一定的情绪体验;三是有威信的老师能对孩子产生良好的榜样作用,引导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2.同伴的影响主要有4点:一是同伴关系是残疾少儿发展社会能力的重要背景;二是同伴关系是残疾少儿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三是同伴交往经验,有利于残疾少儿人格的发展;四是同伴关系对残疾少儿的适应观念和合作意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大众传媒文化对残疾人心理健康有哪些影响?

近年来,大众传媒在促进残疾人心理健康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包括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号召全社会关心和帮助残疾人,营造了有利于残疾人就业的社会环境,使残疾人感受到社会的温暖,鼓起他们正视生活的勇气。残疾人先进事迹报告团、艺术团的巡回宣讲,为社会上的残疾人起到榜样的作用,强化了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主的信念,也有媒体专门开办了残疾人心理健康访谈节目,为少数残疾人在出现心理危机的时候及时进行干预,鼓励残疾人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以消除孤独感和自卑感。

 

社区和邻里对残疾人心理健康有哪些影响?

社区和邻里关系对残疾人群体来说十分重要。生活在一种关心和帮助残疾人的邻里氛围中,残疾人会倍感温暖,能激发残疾人的顽强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挫折;相反,在一种冷漠甚至蔑视残疾人的社会和邻里关系中,容易让残疾人产生压力和自卑心理,给残疾人的生活增加莫大的痛苦。邻里应该做到三点:一是应当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残疾人,多给予理解和帮助;二是不要在背后议论残疾人,因为残疾人很敏感;三是在可能的情况下,对残疾人提供必要的帮助。

 

残疾人组织对残疾人心理健康有什么影响?

残疾人联合会是国家法律确认的人民团体,是各类残疾人的统一组织。近年来,各级残疾人联合会尽职尽责开展各项工作,为残疾人群体服务,引导全社会形成关爱残疾人的风尚,给予了残疾人极大的帮助,充分维护了残疾人的各项权利,为广大残疾人排难解忧,让残疾人感受到了社会大家庭的温暖,让残疾人心底有了一种归属感和荣誉感。这对残疾人健康心理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残疾人组织的感召下,其他部门也根据各自实际积极开展扶贫助残活动,为残疾人填补了心里的空虚与孤独,为残疾人走出自卑的低谷提供了帮助,培养了残疾人参与社会活动的合作意识,促进了残疾人心理的健康发展。

 

全社会应如何帮助残疾人形成健康的心理?

一是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关爱残疾人的重要性。促使残疾人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二是建立残疾人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在咨询和治疗过程中,让残疾人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被关爱、被重视,从而顺利地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三是号召健全人与残疾人平等相处与沟通,不要把残疾人归入另类,残疾人的心理健康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听力残疾少儿如何做到身心健康发展?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残疾学习没有多大作用,将来也不会有大的成就。这种观念是错误的。这一时期家长的态度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家长的消极态度可能导致孩子的自暴自弃,所以家长应该让孩子进入特殊教育学校进行系统学习,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习交谈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自主独立的个性品质。通过集体生活发掘他们的潜在能力,找回自信,同时还能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品质,尽快走出身体残疾的心理阴影。

 

视力残疾少儿如何做到身心健康发展?

针对视力残疾少儿的特点,家长首先应该将孩子送到特殊教育学校学习盲文。因为这是他们日后进步、学习生活的途径。定向行走训练也是他们必须学习的技能。定向行走训练是指视残少儿对自己空间位置的意识,利用多种感觉信息安全、有效地从空间某一点移动到另外一个位置的过程。这是为视力残疾少儿建立心理地图,使他们顺利地行走。视力残疾少儿出现盲态,家长应尽早发现,及时纠正,可以采取一些方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以语言来引导他们的活动,用多种游戏式的活动训练他们的反应灵活性。有意识地进行表情训练,协调他们的面部表情和姿态,消除盲态。

 

智力残疾少儿如何做到身心健康发展?

对智残少儿,家长不能放弃对他们的智力开发。家长可以尝试让孩子自己解决生活中的某些问题,学会自己穿衣服、做清洁、简单交际等,培养他们的基本生活能力。对轻度残疾少儿让他们适度学习读写能力,可触发其内在的潜力。对残疾少儿出现的不良行为和个性特征,家长和老师可进行多方位辅导纠正,多支持、鼓励、接纳、安抚。多了解他们的想法,给予恰当的引导,加强他们的认知能力,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对一些不良行为可采用行为矫正法、标记鼓励法、忽略清除法等进行纠正或者进行专门训练。特殊教育机构也可以设置专门的训练室和治疗室,由经过专门训练的人员进行系统的训练和治疗。

 

肢体残疾少儿如何做到身心健康发展?

首先肢残少儿需要家长鼓励多参与社会活动,从生活、活动中树立学习的责任感,培养孩子的自觉性和独立性。重点矫正他们的不良习惯,对肢体残疾引起的种种心理缺陷进行补偿。家长要指导他们学会面对困难,正视现实,从生活的小事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其将来也能参与社会建设,成为身残志坚的人。

 

听力残疾青年如何做到身心健康发展?

听力残疾青年由于身体趋于成熟,而心理发育相对缓慢,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有着强烈冲击,生理上的成人感与心理上的幼稚感产生矛盾,导致心理上不平衡,往往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产生焦虑,抑郁等症状,容易曲解视觉信息,导致认知偏差,容易对他人产生反抗和偏执心理。家长和学校应针对这些特点,除加强正面教育外,更要引导他们处好人际关系,因为残疾青少年也有情感需求,需要与人交往,增多社会接触,增加同伴群体。另一方面,与异性交往也出现一些矛盾状态,既想要与异性接触,但又不敢或者放不开。由于对异性的好奇心逐步强烈,对部分有好感的异性,不自觉地产生了喜爱的情感。但听力的缺陷又会阻挠他们的正常交往,内心的自卑感会油然而生。尤其是有一些听残者想找一位健全人或比自己各方面都好的为伴侣,然而这种要求更难实现,造成求偶困难的心理障碍。然而残疾人经过自己的真心努力,也是可以找到真爱的。这需要克服心理上的障碍,要主动向家人和朋友寻求支持,同时自己要更加努力,有所作为,让对方看到自己的优秀。有情人是会修成正果的。

 

视力残疾青年如何做到身心健康发展?

视力的缺陷使他们无法用眼睛与人交流,更多的是利用语言来交流。只能通过听觉来感受别人的情感,用自己的敏感来体会他人的喜怒哀乐。在与异性的交往中视残青年障碍更大,导致对异性的好奇心不强烈,感情波动相对较弱,因此视力的缺失对婚恋造成的影响会更加严重。只要是人,都有情感的需求,都有追求婚恋的权利。家长和学校以及职业培训机构要共同努力,培养视残青年学会和掌握一门精湛的职业技能,成为对社会的有用之才,让他们看到前途和希望,让人们尤其是异性,看到他们的强项和亮点。家长应多鼓励他们与人交往,特别是与异性交往时,要给他们讲解一些生理卫生知识,使他们对异性有更多的了解。社会应当创造良好的环境,主流媒体要多正面宣传盲人,消除对盲人的偏见,在升学,就业等方面给盲人以平等的机会,形成全面接纳型社会。这对保障视残青年的身心发展是有利的。

 

智残青年如何做到身心健康发展?

智残青年与其他残疾青年不同,由于他们智力水平较低,心理发展缓慢,心智能力停滞不前。由于智力的影响,其自我独立的期望便没有正常人强烈,但是具有较强的依赖性。他们的生活中,除了接触最多的父母、亲人、老师外,几乎没有太多的人际关系。中度重度智残青年的智力仍旧停留在儿童水平,形成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别人的情绪。轻度智残青年智力发展能达到一定水平,经常训练后基本能有正常人的生活。对于部分中重度智残青年来说,不能够考虑婚恋问题,因为婚恋是双方的,不仅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他人负责。对轻度智残青年经康复训练后达到正常人思维水平的是可以与异性交往,同样可以享受婚恋的权利。

 

肢残青年如何做到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是树立肢残青年的自信,克服他们的自卑感,增强自我意识、独立意识。肢残青年年纪越大,心理越敏感,身体缺陷给他们带来的挫折感越强。因此,家长需要提前给予心理支持,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从优点中找到自信,树立自信,使他们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不足。如果一个人能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对自己一分为二,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就能够扬长避短,利用自身的优势战胜自卑感。同时要学会自爱,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如何,对自己抱什么态度会直接影响感情生活和行为模式,与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对于具有严重思想包袱的青年的家长和老师,应该及时给予疏导。在面对爱情、婚姻等的时候,都需要实事求是的态度,正确认识自己,努力追求美好生活的同时,也要面对现实,过适合自己的生活,干自己能干的事,只要自己认为幸福,能为社会有所贡献就足够了。

 

中老年残疾人如何做到身心健康?

现实生活中有的中老年人忙于工作,与子女沟通较少,有的甚至很少见面,使中老年人产生孤独感,特别是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不如从前,感到自己不中用了,从而感到自卑。还有很多从工作岗位退休下来的老年人,不能很好适应社会角色的转变,产生失落感。还有些老年人的饮食,休息,运动不规律不合理,造成身体素质下降,身心出现各种问题。老年残疾人的心理问题更为明显,因此心理保健对中老年残疾者更为重要。全社会都要提倡对中老年残疾人给予更多的关心、理解、宽容,鼓励他们参与文体活动,肢体训练,琴棋书画类的活动,加强对他们的健康教育,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注意劳逸结合,张弛有度,合理饮食,维护和提高中老年残疾人的身心健康水平,从而使他们回归家庭、回归社会更健康地生活。

 

残疾人家庭成员如何进行心理调适?

作为残疾人的家庭成员,首先要认识到自己是他们的精神支柱。家人的态度会对残疾人造成极大的影响。如果家庭成员对他们失去了信心,他们就更会觉得活得没有意义。残疾人的家人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照顾和帮助他们,而家人积极乐观的态度也会感染残疾人。当残疾人家庭成员发生心理问题时,可以用“合理化疗法”进行自我调适,合理化又称“变通”,即变恶性刺激为良性刺激。例如,他们可以这样想“虽然亲人残疾了,但至少他还活着,只要他活着就有希望。”“事情已经发生,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一味的痛苦起不到任何作用。”那就以积极的的态度去面对,慢慢地去调适自己的心态。

 

残疾人如何进行自身的心理调适?

残疾人在社会生活中承受着比健全人更大的压力,主要包括社会舆论的压力、情感压力、经济压力等。残疾人可以采取适当的心理调适方法来进行自我调适,如松弛疗法,即个人学会减少肌肉紧张,缓解焦虑情绪,达到一种安静状态,与焦虑情绪相抗衡。松弛疗法虽然只能一定程度上缓解内心压力,但最重要的还是面对困难,要将压力化作促进自己不断进步的动力,要自信地认为“总有一天,我会让你们刮目相看。”

 

残疾人就业心理问题如何调适?

残疾人就业是残疾人全面参与社会生活的基础,是实现自身权益和人生价值的必要条件。然而相对而言,残疾人就业难度较大,一方面和自身条件有关,另一方面也和社会对他们有所歧视有关。当残疾人就业不能实现时,不应失去信心,可以对自己的心态进行自我调适。可以换位思考一下,虽然有些政策未能实现,但政府已为残疾人就业做了很多工作,如各级残联经常举办技能培训等。但在实现政策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这是可以理解的,要有耐心,等待机会。当然,必要时也可以采取用法律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当前残疾人就业主要有三种渠道:

1.在福利企业集中就业。

2.在企业按比例分散就业。达不到比例的向相关机构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3.各地创办“残疾人之家”,进行辅助性就业。由企业给“残疾人之家”下发一些简单的外加工任务,只要能动手的,一教就会。残疾人可以到附近的“残疾人之家”从事简单劳动,作为辅助性就业。用工方给予一定的合理的报酬,同时由政府提供免费工作餐和辅助性就业补贴,保障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南通州残疾人与慈善手册》:残疾人康复服务篇

 

残疾人康复服务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康复服务是指在政府指导下,通过相关部门的密切合作和社会力量的主动参与,充分利用现有的康复资源,针对残疾人的基本康复需求而提供的经济、有效、及时、方便的综合性服务。旨在帮助广大残疾人改善参与社会生活的自身条件,实现全面康复的目标。

 

康复服务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主要包括:①康复医疗服务。依托康复机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有条件的农村卫生院、村卫生室,采取直接服务家庭病症和入户指导服务等形式,为残疾人提供低偿或无偿的诊断、功能评定、康复、治疗、护理和转诊服务等。②训练指导服务。在康复医疗机构基层康复站或残疾人康复之家为需要进行康复训练的残疾人,制定训练计划,传授训练方式,指导使用矫形器和制作训练器具,评估训练效果等。③心理疏导服务:通过了解、分析、劝说、鼓励和指导等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方式,帮助残疾人树立康复信心,正确面对自身残疾,鼓励残疾人亲友理解、配合康复训练。④知识普及服务。为残疾人及其亲友举办知识讲座,开展康复咨询活动,发放普及读物,传授残疾预防知识和康复训练方法。⑤辅助用具服务。根据残疾人的需求,提供用品,用具信息选购,租赁,使用,指导和维修的服务。⑥咨询转介服务。根据残疾人不同康复需求,联合有关机构和人员,提供有针对性的咨询、转介,做好登记,进行跟踪服务。

 

康复服务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主要途径有:①机构康复服务。如福利院、养老院、残疾儿童康复中心等康复机构,残疾人之家等为较为集中的残疾人提供服务。②延伸服务。康复机构、就业服务中心、残疾人之家为周边地区残疾人提供有计划的辐射性服务。③残疾人工作者为残疾人经常性服务。这是残疾人工作者的职责和义务,要充分了解和掌握残疾人的康复需求,及时有效地提供直接或转介服务。④融入其他部门的服务。如卫生、民政、教育、妇联、共青团等部门开展活动,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⑤利用社会公益活动,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通过“助残日”“爱耳日”“爱眠日”等活动提供康复服务。⑥组织人员不定期上门服务。组织小分队、指导小组,深入社区,家庭,为残疾人提供灵活多样的康复服务。⑦利用传媒提供康复服务:如电视广播,热线电话,报纸杂志,音像制品等多种渠道,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

 

什么是偏瘫?

偏瘫是指因脑血管意外、脑外伤、脑肿瘤等病患所导致的一半肢体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一种最常见的残疾。同时可伴有失语、失忆,情绪低落和视物不全等症状。

 

怎样阻止偏瘫加重?

主要措施有:①提高病人自我保健能力,使患者心情舒畅,不过于紧张。②控制已知的危险因素,患者如有短暂脑贫血、心脏病、糖尿病等病症要积极治疗。③合理饮食,提倡吃低胆固醇、低脂肪、低盐、低糖的食物。食物多样化,改变烟酒嗜好。④进行适当的药物治疗和体育锻炼,坚持适量运动。⑤注意偏瘫加重的前兆,如有疼痛、一侧躯体麻木、手指不灵活、走路不稳等症状出现,要及时去医院就诊。

 

怎样掌握康复的时机?

偏瘫的致残率相当高,如果早期确定实施康复干预,可大大降低偏瘫的致残率。一般来讲,康复干预开始的时间,应为病人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发展48小时后。缺血性偏瘫患者在发病一周后,出血性患者在发病2-3周后,病情稳定可进行康复。由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在近期出现再发的可能性较大,对于未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应观察一个月左右,再谨慎地开始康复训练。

 

家庭成员应如何帮助偏瘫患者康复?

多理解和鼓励患者,确保患者进行日常自理活动的训练,鼓励患者多与人交往,与外界保持接触,定期到医院复查,患者如再次出现脑血管意外症状应让其立即平卧,头偏向一侧并迅速与医生联系获得帮助。

 

什么是孤独症?

孤独症又叫自闭症,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全面发育障碍性疾病。通常在婴幼儿时期,三岁前后发病就很难用言语表达,与别人沟通,甚至与父母也无法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

 

如何在早期识别孤独症?

出生时没有特征,4-6周内常哭闹,但并不是因饥饿等而哭闹,照料严重困难;3-6个月不哭闹或对外界逗笑没有反应;6-7个月对玩具不感兴趣,用哭闹的方式表示要人抱。10-12个月,对周围环境缺乏兴趣,独处时呈满足状。不用手指人或物,不模仿动作,很难让他注意你。12-18个月,对说话不感兴趣,很难接受新玩具,逃避视线接触。18-24个月,睡觉不稳,不喜欢嚼东西,喜吃流食或糊状食物,喜欢看固定不变的东西。

 

孤独症儿童最佳训练时期以及训练的方法

康复训练开始得越早越好。3岁至6岁是关键时期,因为这是儿童大脑发育的重要阶段。训练的方法有七种:①感知训练,如感觉综合训练,行为模式示范训练,引导法。②学习训练。③心理诱导训练。④人际关系训练。⑤非语言性交往训练,如手势语训练,舞蹈训练,音乐训练,与动物交往训练。⑥听觉感知训练,如听觉训练,交换听觉训练。⑦社会认知训练。

 

开展家庭训练的前提是什么?

家庭成员应了解有关孤独症的知识,掌握孤独症儿童的一般特征和自家孩子所独具的特征。家庭成员应了解和掌握孤独症儿童训练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巧,由专业人员为孩子制定训练计划,然后按计划进行训练。定期请相关专业人员对孩子进行症状评估。

 

聋儿康复训练包括哪些方面?

聋儿康复训练是指采取医学、教育、社会、工程等康复手段:①充分发挥助听、学语设备的作用,开展科学的康复训练,以减轻耳聋给孩子造成的听觉、言语障碍及不良影响,使其能听、会说,与人进行正常的言语交流,达到回归社会的目的。②佩戴助听器。③进行听觉发音、语音训练。④进行人际交往训练。⑤有条件的可安装人工耳蜗。

 

什么是智力障碍儿童?

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和不利环境的影响,儿童在生长发育时期智力水平显著低于同龄儿童的平均水平,并伴有明显的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缺失的儿童,叫做智力障碍儿童,又叫弱智儿童。

 

如何预防智力障碍?

1. 怀孕前的预防措施:避免近亲结婚,重视婚前检查。

2. 妊娠期的预防措施:避免高龄生育,避免吸烟饮酒。

3.防止药物致畸,保证营养与卫生。

4.产时和产后的预防措施:避免损伤,预防传染病。发现异常早诊断,早干预,早治疗。

 

智力障碍如何进行早期干预?

1. 感觉动作综合训练。针对患儿的特点和需要,进行感知大动作和精细动作方面的训练,改善感知动作能力。训练时,不要强迫,要多表扬,多鼓励。

2. 生活能力训练。在日常生活中训练儿童的吃饭、穿衣和个人卫生能力,尽量让儿童自己动手,必要时给他口头指导、动作示范和身体协助。经过干预,可以增进良好行为。矫治不恰当行为,方法简单可行。

3. 活动训练,通过游戏,绘画,音乐舞蹈等对儿童进行多种有效的活动,不仅可以达到感情融恰的目的,而且可以增进儿童与人交往的能力和信心。

4. 语言训练。要多和孩子说话,要说与孩子语言水平相近的话,说孩子应该说而不会说的话。坚持下去就会提高患儿的语言能力。

 

智力障碍儿童康复训练包括哪些内容?

包括运动、感知、认知、语言交往、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六个方面的能力训练。①运动能力训练,包括翻身,坐下,爬行,走动,蹲下和跳跃,跑步,拍球,踢球,跳绳,手指戳点,系纽扣用剪刀等。②感知能力训练,包括进行视觉训练能分辨颜色,能听见声音,能用触觉分辨,能用味觉分辨等。③认知能力训练,包括感知范围、集中注意、认知常见形态、认知10以内的数字等。④语言交往能力训练,从发音训练开始,循序渐进,做到让患儿既有语言接受能力,又有语言表达能力,最后具有一定的语言交往能力。⑤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包括饮食、排便、穿脱自身衣物、洗漱等。一定要小步子多练习,每一种能力都要主动示范,再教给方法,进而辅导练习,不要怕出错,也不要责备,耐心的帮助,千万不可代替他去做。⑥社会适应能力训练,包括认识自我、认识家庭成员、认识家庭环境、辨识邻居、认识社区等。尽可能和家庭成员交流,认识邻居,记得自己居住的社区名称,就可以了。尽可能接近其他小朋友共同游戏,一起运动,这对学习与交往大有益处。

 

什么是精神病?

精神病是以精神活动失常或者紊乱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精神病分轻和重两类。轻者有自知力,能自我照顾生活起居,预后较好。重者缺乏自制力,有幻觉和妄想等症状,与现实脱节,不能照顾自己,失去社会生活适应能力,预后较差。包括精神分裂症,躁狂症,抑郁症等。

 

家中有精神病患者怎么办?

应该正确认识精神病,不应感到羞耻和自卑,切不可隐瞒,以致延误诊治。应尽早带患者到专门的精神病医院就诊,接受正规治疗,切勿有病乱投医。前期应住院治疗,病情稳定后再遵医嘱回家,由精神科医生开处方,继续服药治疗。

 

预防精神病可采取哪些措施?

主要措施有:①夫妻双方都患精神病,其子女遗传可能性为50%。夫妻一方有,则遗传可能性为30%。应对其进行婚育指导,并对其子女提前预防。②培养良好个性,避免形成懦弱,孤僻,固执,多疑,气量小等性格。③预防颅脑损伤感染、中毒及其他可能引起精神刺激的躯体疾病或伤残。④预防心理创伤,包括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家庭与爱情的创伤。⑤早期识别,及时治疗。

 

精神病患者家庭护理的重点是什么?

1. 确保患者按医嘱服药,帮助患者整理药物。

2. 适当帮助患者料理生活,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3. 防范发生意外,有复发迹象,及时求助精神病院。

4. 将康复训练贯穿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

 

什么是低视力?

低视力是指好眼的最佳矫正视力在0.3以下。用手术、药物或一般验光无法配镜,无法改善的视力功能障碍。

 

低视力康复训练的内容和方法是什么?

1. 训练内容:①练习注视物体。②由近及远地注视。

2. 训练方法:①视觉追踪训练。②视觉辨认训练。③视觉搜寻训练。④视觉记忆训练。

 

重度残疾人要从哪些方面进行护理?

皮肤护理。重度残疾人的皮肤护理很重要,因为他们最易发生褥疮。做好皮肤的护理,预防褥疮是关系病人恢复健康及延续生命的重要一环,褥疮一旦发生轻则增加病人痛苦,重则影响生命,因此对褥疮首先要注意预防。

肠道护理。瘫痪病人由于长期卧床,肠蠕动差,再加腹肌无力,排便困难以致大便干燥,秘结,可影响患者食欲,引起腹胀,增加痛苦,如有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的患者一旦排便用力,会引起脑出血。因此需保持大便通畅。必须保证1~3天大便1次,首先可用润肠药物如石蜡油、双醋酚酊、果导、中药麻仁滋脾丸等。每晚少量用药,用药量较大会引起腹泻。如服药无效可以用甘油栓由肛门塞入或皂水低压灌肠。如灌肠仍不能解大便时,可戴橡皮手套后用手指将大便掏出。

心理护理。当病人陷入悲观、失望、精神抑郁,护理人员应以高度的同情心鼓励病人,根据病人心理障碍首先要从转变病人的认知方面下功夫,做到晓之以理。行为是归宿,也是心理结构的核心,要解决病人的心理障碍,要导之以行。情感和意志是中介,只有积极的情和感,才能使认知迅速转化为行为,因此就要动之以情,炼之以意,使其鼓起生活勇气,主动配合医疗、体疗和自我锻炼,并有针对性地告知不同病残部位的不同功能恢复方法,只要使其了解病情及康复原理,就会有利于恢复生机,增强信心。

重度残疾人护理注意:①肢体残疾人肢体活动受限,血流缓慢,血管硬化狭窄。饮食应清淡,以高维生素,高蛋白,高热量,低脂为主。要帮助多运动。②随时关注病人的大小便,如果病人大小便不能自理一定要用成人尿布。2天一次帮病人擦身以及翻身。③肢体残疾病人瘫痪在床可能会发生肺部感染,肺部感染的人,有效通气受碍,呼吸道分泌物不能及时排出。要多帮其更换体位、翻身、拍背、协助排痰。

 

残疾人常见护理设备有哪些?

<一>代偿功能类

1.轮椅 。

1)普通轮椅。适合下肢残疾、偏瘫、胸以下截瘫者及行动不便的老年人。高靠背可躺式轮椅:适合高位截瘫者及年老体弱多病者。

2)电动轮椅车。供高位截瘫或偏瘫等但有单手控制能力的人使用。

3)座厕轮椅。供不能自行入厕的肢残人和老年人使用。

4)运动轮椅。供残疾人进行体育活动时使用,分球类和竞速两类。

2.助听器 。

1)盒式助听器。体积较大,适于老年人及手指活动不方便的人使用,小儿佩戴不安全。

2)耳内式助听器。一般中青年人选用较多,对头部易出汗的患者可选用耳内式助听器,发育期儿童不适宜。

3)深耳道式助听器。外观上几乎看不出来,听感更加清晰自然。仅适用于轻中度耳聋者,发育期儿童不适宜。

4)耳背式助听器。广泛使用的一类助听器。功率大、噪音低、失真小,佩戴方便,但是容易因出汗而老化。

5)耳道式助听器。适用于轻、中、重度耳聋患者,配戴隐蔽。耳道畸形、狭窄及溃疡患者不适宜,发育期儿童不适宜。

<二>辅助生活类

1.拐杖。拐杖是一种重要的医疗康复辅助用具,分手杖、肘杖、腋拐,其中手杖主要用于轻度需要,例如老年人或登山者,手杖不属于残疾人用品,肘杖属于中度下肢残疾人用品。

2.腋拐。下肢重度残疾者(病残伤残等)的必需品,多数下肢残疾人不得不终身使用腋拐。

3.普通框架式助行器。稳定性能高,需要提起助行器前行,使用者应该具有较好的上肢肌力和一定的站立平衡能力。

4.框架式前轮助行器。无需提起助行器前行,使用者应有较好的站立平衡能力,而且大多可以更换前轮为固定脚垫,变成普通框式助行器。

5.四轮框架助行器。移动灵活,易于操作,稳定性较其他框式助行器差,使用者应有较好的操控能力,由于带下压刹车功能,所以相对安全性有所提高。

6.阶梯框式助行器。低位支撑扶手可辅助站立,满足使用者辅助站立的需求,而且还有马桶助力架的作用,但是有倾倒风险。

7.防洒碗。有些伤员、病员或者残疾人因为活动不便,吃饭用普通碗容易弄洒。防洒碗下部有吸盘,可以吸住平滑的桌面,固定在桌子上,让碗不容易滑动,方便吃饭。

8.沐浴椅。行动不便或者站立不便的人群在洗浴的时候可以借助沐浴椅,坐在椅子上洗澡。沐浴椅相对普通椅子防滑、稳固、防水、设置了排水孔,使洗澡过程比较舒服且更加安全。



设为首页 | 加为收藏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南通市通州区残疾人联合会
备案序号:苏ICP备10054709号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